孙立的排名问题,似乎成了《水浒传》的一大热点,引起了很多争议。原本具备天罡实力的孙立,却被挤到了地煞系列,且在这个“低一级”的队列中只排在第三名。孙立排名太低,于是,便引发“水浒阴谋论”,认为是宋江耍权术,打压孙立,以达到分化瓦解“登州派”,维护自己在梁山的老大地位。
关于孙立排名很低的讨论中,“阴谋论”可谓最不靠谱的一类,不能解释孙提辖的排名问题。其他解读,比如孙立祝家庄做卧底,出卖师兄栾廷玉,是其人品出了问题,没进天罡是咎由自取。这种讲法也值得商榷。梁山好汉中出卖兄弟的人不止孙立一人,林冲在沧州道出卖过鲁智深。宋江为了请朱仝上山,派吴用、李逵杀死了小衙内,更是赤裸裸的出卖与陷害。吴用在智取生辰纲行动中,故意让晁盖暴露在安乐村酒店,逼迫晁天王落草为寇。
如此之多的背叛出卖,为何只有孙立遭到打压?《水浒传》竟然被读出了双重标准。
既然各种理由都不能解读孙立的排名问题,那么,是不是施耐庵随意一写就把孙立打压下去了呢?

孙立是不是具备天罡实力
书中介绍,孙立是琼州人,军官子孙,调至登州驻扎,任兵马提辖。《水浒传》中的提辖,是借用了南宋绍兴年间才有的官名,鲁智深(鲁达)、杨志、索超都担任过这个职务。书中还提到,林冲的父亲也做过提辖。可见,施耐庵就是把这个职务写成了武职,而不完全是管理榷场的官员,担任提辖官的人都是武艺高强之辈。孙立也是施耐庵笔下的提辖,其武功实力肯定也是相当不错的。
施耐庵说,孙立“射得硬弓,骑得劣马,使一管长枪,腕上悬一条虎眼竹节钢鞭,海边人见了,望风而降。”从这段介绍看,孙立的综合实力非常强,弓马、长枪、钢鞭是其临阵作战的三大硬功夫。而且,这三大武功专长都是经过实战检验的。祝家庄之战,无论是与石秀的假打,还是镇守吊桥,孙提辖用的都是长枪。与呼延灼交战三十余回合没见输赢,则是单鞭对双鞭,鞭法也是相当的了得。
所有上了梁山的提辖都是天罡星,孙提辖也应当具备入天罡的名份。与五虎将战平,孙立的武艺也具备进天罡的水平。即便是书中在写到石秀诈败被孙立所擒时交代了一句“石秀的武艺不低似孙立”,也可以石秀为标杆,认定孙立有进入天罡的实力。

孙立的重头戏主要集中在三打祝家庄这回书中,虽然与其他天罡相比,资历稍嫌不够,但这场功劳却是很大的。
梁山自杜千草创以来,一直是蜗居在水泊梁山,干些打家劫舍的勾当,十足的草寇本色。宋江发起攻打祝家庄之役,是梁山向朝廷进攻,向皇帝发难的揭幕之战,标志着水泊梁山真正的揭竿而起。孙立作为打下祝家庄的第一功臣,是施耐庵所设计的关键性人物,其作用不亚于任何一位天罡星。因而,凭此一战,孙立就有实力进入天罡系列而不应当屈居地煞第三名。
在后来的战斗中,孙立也曾做一方面的主将,担当了八骠骑兼先锋使的职责。正是因为孙提辖具备了进入天罡系列的实力,宋江、吴用派兵布阵时才如此使用这员战将。
因而,题主所说“孙立明明具备天罡的实力”,是对孙立非常恰当的评价,孙提辖绝对具备位列八骠骑的战斗力与资历。

孙立原本就是天罡人物
在《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这两个《水浒传》的蓝本中,都有一个三十六人名单,梁山三十六天罡应当就是这两份名单的综合,且以《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为主。在这两个蓝本人物名单中,孙立都在其中,而且,排名还比较高。
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三十六人名单中,病尉迟孙立高居第九位。《大宋宣和遗事》中,孙提辖排在了第二十二位,虽然比龚开的排名低了很多,但却是杨志、李进义、林冲、王雄、花荣、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的结义兄弟,押运花石纲的十二指使之一。这十二个指使兄弟合伙杀了押解杨志的解差,一同上了太行山落草。后来,受晁盖邀请,到梁山聚义。
从这蓝本中看孙立,此人还算得上梁山的元老,绝对的天罡人物。但蹊跷的是,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时,却把公孙胜、林冲调入到龚开的名单中,把晁盖请出了一百单八将,把孙立打压进地煞系列。
晁盖被请出,施耐庵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因为托塔天王是佛教四大护法天王之一,其来历就是毗沙门天王,也叫北方多闻天王。梁山是道家聚义之所,托塔天王当然得让位于宋江,由天魁星来召集道家群魔聚义(呼保义)。晁天王在大聚义之前“归位”,自然就不能参加最终的大排名了,道家的石碣上原本没有也不能有佛教护法天王的大名。假若晁盖出现在道家石碣之上,那就是对佛家的不敬,作为佛教信徒的施耐庵能这样写吗?

晁盖被请出大名单有理由,那么孙立呢?原本就是铁定的三十人大名单中的一员,武艺、功劳都具备进入梁山三十六天罡系列的孙提辖,为何就被打入地煞且只排名第三呢?施耐庵给出了理由吗?
有一条理由讲得比较靠谱,那就是为了天罡地煞的平衡,让武艺高强的孙立去代表地煞的武力,提升地煞的战斗力。假如是这样,就应当把孙立定为“地魁星”,领衔七十二偏将。遗憾的是,孙立却只是得到了地勇星这个称号,连个小彪将领衔的资格都没捞到。这样,以孙立去平衡天罡地煞的武力这条理由也显得不太充分了。
地勇星仿佛对应的是天勇星,孙立与关胜对应似也支持平衡天罡地煞武力的说法,但除了地勇星之外,地煞系列的地雄星(郝思文)、地威星(韩韬)、地英信(彭玘)、地猛星(魏定国)却很难与天雄星豹子头林冲、天猛星霹雳火秦明明、天威星双鞭呼延灼、天英星小李广花荣相对应,顺序也不对。
以此观之,孙立进地煞也不是为了平衡两个系列的武力值。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把明明具备天罡实力的孙立打入了地煞行列,且只排名第三呢?

孙立排名大揭秘
上文讲到,孙立在两份蓝本名单中都是三十六人之一,施耐庵据《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拟定了梁山三十六天罡,从《大宋宣和遗事》中调入公孙胜、林冲挤掉了晁盖和孙立。晁盖被挤出且被排除在一百单八将之列,施耐庵已经给出了充分的理由,那么,孙立的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龚开画宋江等三十六人,还为他们配了一首四言赞诗,排名第九的孙立的赞诗是这样的:“尉迟壮士,以病自名,端能去病,国功可成。”
这首赞诗很清楚的说,孙立就是有病。因为有病,便没有为国建功。《水浒传》中说孙立是“淡黄面皮,络腮胡须”,尉迟恭面如锅底,孙立以尉迟为绰号,面皮却与原版人物相差甚远,属于山寨版的尉迟敬德,难道山寨版的要“赛过”正版的吗?所以,孙立大概是有病错过了被朝廷封赏的机会。
龚开如此描绘孙立,施耐庵予以了采纳,因而,在荡平曾头市的战役中,孙提辖没有参加。打曾头市就是梁山好汉抗金的前哨战,这是“替天行道,保国安民”这一《水浒传》主题的印证,大概也是引用了龚开“国功”这一概念。遗憾的是,孙提辖没有建立国功。然而,史料中说,宋江“三十六人同拜爵”,假若孙立没有建立国功,就有可能没有受到朝廷封赏,拜爵之时岂不少了一人?因而,施耐庵有可能提前将他打入地煞系列,确保三十六天罡以完整的阵容,完成“三十六人同拜爵”的故事。

这一条理由似乎能够解释孙立进入地煞系列的原因,但却还是没能解决其排名地煞第三的问题。即便是因病没能参与拜爵,以其在梁山的实力和功劳,也有足够的理由占据“地魁星”位置而领衔七十二地煞。那么,施耐庵为何偏偏不让孙立排名地煞首位呢?
地煞第一名是朱武,这个人物其实是与洪太尉一起,组合成“朱洪武”。由此可见,施耐庵的《水浒传》隐写了大明朝的一段历史(应当说“野史”更为确切)。朱洪武是地上的魁首,对应地魁星是实至名归的。既然是隐喻了大明朝的历史,那么,孙立就是朱洪武在龙虎山上放出来的妖魔,隐喻“孙立”。如此,孙子就不能排在爷爷前面了。
“孙立”不能超越朱洪武,居第二总可以吧,镇三山黄信无论如何都是不及孙提辖的。然而,假若以黄信手中的“丧门剑”来看,孙立便又不能排在黄信的前面了。
黄信与洪信同名,在洪信走到伏魔大殿之时,施耐庵以“重重迭迭使着朱印”等等符码,暗喻这座伏魔大殿是姓“朱”之人御封,印即“印信”,皇帝御封岂不就是“皇信”吗?黄信手中的丧门剑,其实说的就是朱氏皇朝的这一脉“丧门”了。历史的真实确实如此,朱标、朱允炆被剥夺了皇帝尊号,建文帝即便是没死,也是丧门而遁,销声匿迹了。
地煞前三名的排名竟然隐含着这样一层玄机,孙立排名地煞第三原来如此!

《水浒传》根本就没有阴谋论
绿野老道最不赞同梁山排名的阴谋论,根本就不存在宋江、吴用造了一块石碣,假借天意来打压甚至分化瓦解梁山山头派系的可能。施耐庵的文本绝对不支持梁山阴谋论,孙提辖排名偏低本来就是施耐庵有意的设计,隐藏着历史玄机。
施耐庵非常清楚的交代,龙虎山伏魔大殿地窖里的妖魔是大唐洞玄国师镇锁的,历代张天师都在大殿的大门上贴上了封条,从来就没有被开启过。所以,大殿正中那块“遇洪而开”的石碣,也应当是洞玄国师安放的。这块石碣早就写上了一百单八个妖魔的姓名、绰号及其所对应的星煞,宋江、吴用难道穿越到唐朝,与洞玄国师合谋制造了《水浒传》中的惊天大阴谋?
施耐庵写《水浒传》绝大部分是原创,即便是利用了蓝本素材,却赋予三十六人新的形象、新的故事,尤其是赋予了新的含义。以孙立而言,就从十二指使转换做了提辖,并把他设计为地煞第三名。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原本就是道家的神话传说,是北斗七星群中的一百单八颗星煞,其排名是固定的。施耐庵按照星煞的含义,为梁山好汉量身打造对应星煞的绰号、形象、事迹、兵器等等,使之与星号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然后按照早就固定的星煞位置对号入座。施耐庵如此精心设计,竟然被解读为阴谋论,石碣成了宋江搞权术的罪证,《水浒传》真的被读歪了。
举一个例子来说,菜园子张青对应地刑星,从文本中看,地刑星若对应蔡福、蔡庆兄弟任何一人都很恰切,他们才是行刑刽子手。然而,假如以张青在十字坡的行为来看,此人对应地刑星简直就是“天作之合”。
刑,拆开了就是“开刀”,刽子手行刑岂不是“开刀问斩”吗?张青在十字坡黑店伙同孙二娘麻翻过往客商,然后开刀剥皮,简直比刽子手还要凶残,“地刑星”其实就是说张青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开刀”!
孙立的排位是其附着了明朝皇位传承的历史隐秘,因为朱洪武违背帝位传承规制,从而导致了四年靖难之役,天下百姓又陷于“纷纷五代乱离间”这样的战火之中,与施耐庵所追求的“天下太平无事日”形成了鲜明的对写。所以,洪太尉误走的妖魔,就是指的这件事。施耐庵认为,这是违背天道的行为,所以,才引出“替天行道”这一创作思想和故事主题。孙立的排位问题,实际上也是为这一主题服务的。

《水浒传》故事精彩纷呈,但隐藏在文本故事背后的故事,才是施耐庵的真故事。从解读孙立排位这个问题看,施耐庵的大手笔恐怕是空前绝后,再难复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