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残暴的日本侵略者曾进行过多次毒气战,畜生般的行径,人神共弃,是精日分子永远无法掩盖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几年中,在石井四郎少将率领的日本731部队,生化战的使用非常频繁。通常以炭疽,腺体和鼠疫的形式出现,而化学战包括催泪,烟雾和其他有毒气体。该项目的机械化性质使这两种策略在日本因1929年《日内瓦公约》而被禁止扩散。日军大本营在满洲和中国其他地区建有大型工厂。这些“死亡工厂”包括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其开发目的是围绕化学和生物战进行研究和人体实验。
在组织严密的化学战部队的推动下,日军在战争开始之后对中国军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化学战。从1937年开始袭击上海开始,从1938年3月到1943年1月,总共使用了1100多种有毒气体。
“红蜡烛”被日本战斗部队广泛使用,其中含有二苯基氰基,能导致呕吐。 1941年10月,日本士兵在宜昌使用瓦斯弹持续了四个小时,投下了三百多枚瓦斯炸弹。1943年4月29日,日本人还向中国军队在中国中部湖南省屯尧的一次袭击中部署了有毒蜡烛。据报道,除呕吐外,其他化学战炸弹还会引起严重的起泡和燃烧。
日本战俘说,他们作为生化兵提供有毒气体,在1943年的中国中部,日本军队“经常”使用催泪瓦斯作为对付中国军队的战术,士兵们还备有防毒服。在第39师团中,每个排有四个气瓶催泪瓦斯和四个防毒面具。此外,军队装备了装有窒息和起泡气体的气瓶。使用这种气体是每个日军基层指挥官都能做出的决定。
1944年在衡阳,日军使用的“大量毒气弹”,包括芥子气和路易氏气,之后由美国陆军化学战军官调查,毒气受害者在裸露的皮肤上留下灼伤和水泡。
以下是美国国家档案和技术管理局,关于1944年衡阳保卫战化学武器使用情况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