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现在常说的,寒门难出贵子。教育资源不公不仅仅是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的差异在同一个城市其差异也很大,这个问题只有国家真正重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谓学区房的问题也就不存在。
穷人家的孩子把穷字理解好了,这就是学习,这就是文化。富人家的孩子看不懂富字,同样也学不到知识。世界看不透,用心去体会,穷人家的孩子进了城,变坏非常快。
现在的学校老师就应该轮流制度,每个学期轮换,现在的问题是,好的学校都是家里有钱的去了,他们享受了好的教育,但是家里有钱未来出国的占多数,然后剩下那些家里没钱买更好的学区房的,未来平平常常,只依赖个例条件不好但是学习特别好的,让他或者她来发展未来,怎么可能?
这个说得有些片面。就公立学校而言,国家的待遇政策倾向于农村、边远山区,在同等职称条件下 ,越艰苦的地方教师待遇越高。这也体现了国家对农村、偏远山区教育的重视。但不容忽视的是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 ,农村偏远山区的学校也确实面临尴尬的境地,学生越来越少 !但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村的教育状况能越来越好 !如果和私立学校相比 ,那确实存在待遇差别大 ,师资流失这样的问题。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好的教师往好学校去,平民百姓特别是农村穷人家的小孩没有选择机会只能待在农村乡下小学,出路和希望渺茫。
老师也是人,也要生活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别怪老师。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学习好的孩子在哪里都有出息[赞][赞][祈祷]
农村学生家庭条件略好一些的都送到了城里的学校或者是私立学校,留在农村学校的学生一是特别少,有些地方已经不能单独成班了,二是留下来的学生大都智力一般,学习成绩很差,长久下去农村学校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