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同,诗歌是每一个喜欢它的人的爱好,与负面不搭介,只要有思想任何时侯都可写。
《诗歌创作的源泉是人世生活的明媚与绚烂,而非伤痛缺失和遗憾》
这个观点不对。相反,诗歌最大的源泉是生活,是人世的明媚和绚烂,而绝对不是什么伤痛,缺失和遗憾。因为,人来世上走一趟,既是必然又系偶然,纵然会有一時一事的伤痛,缺失和遗憾,但在多数時间段,岁月还是美好的,人世之歌也是富于诗意的。虽然伤痛,缺失和遗憾避免不了,但那只是世事生活的局部现象而非主流现象。诗歌的源泉可以来自于伤痛,缺失和遗憾,但更多的,是来自于主流的火热的劳动和创造。只有虚无主义者,颓废而空虚的思想者,才认为伤痛,缺失和遗憾是文学诗歌创作的最大源泉,从而颠倒了诗歌创作,究竟应为什么目标服务的主次关系。在积极进步,乐观向上的诗人们那里,黑夜永远和白昼并存,苦难和美好同在,悲情和欢乐相生相克。可反之,在消极颓废的诗人那里,世界永远是灰色的堕落的,没有展望的。于是认为只有悲情伤痛和这样那样的缺失及遗憾,才能触发人的创作灵感。宁做莎士比亚,绝做不得歌德。因此无论理论认识上,还是创作实践中,都是荒谬的不可取的。其认识论和观点,没有事实支撑的依据。
谢谢邀请!
不完全认同。
伤痛、缺失和遗憾不是诗歌源泉的全部,而只是诗歌源泉的一部分。
感慨者往往是少数仕途失意不得志和忧国忧民的官宦及文化人;或者是那些生活中历尽沧桑、饱尝艰辛、累遭挫折以及受困于情感纠结,找不到人生方向,看不到人生幸福和希望的悲观失落者;又或者是那些多愁善感、悲秋伤春、怜花惜柳叹“一江春水向东流”之人的无病呻吟和哀怨。
除上述缘由,我以为,诗歌最大的源泉是:大自然的生动美丽;生活中劳动的欢快愉悦;人世间的温暖情爱、五彩缤纷以及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展望。
诗歌不仅仅是悲情感伤、哀婉怨憾的咏叹调,诗歌更是对大自然的感怀、对生活的赞美、对伟大精神的颂扬以及对时代风貌的歌唱。营造诗歌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励志奋进的意境是诗歌的主旋律;诗歌中伤痛、缺失和遗憾的哀怨叹息虽然可以感染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然其悲情的诉说却也会让读者情绪低落消沉。
综上,诗歌最大的源泉是生活的美,是人间的温暖与挚爱,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遐想与展望!
我不认同这种观点,有句话说愤怒出诗人,说在极端情绪下的创作充满了激情和灵感,诗歌更能打动人,这是可能的。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喧泄和表达,所以诗人成为疯子的可能性很大,任何创作达到忘我无我的境地,也成就了诗歌。但这并不意味着伤痛、缺失和遗憾仅仅是创作的源泉,所思即所想,诗歌是和诗人的生活环境、个人际遇习习相关的,养尊处优的人断不能感受生活的颠沛流离,同样生活颠沛流离的人也永远不会感受到生活的安然惬意,其诗就是一种生活的感悟、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如果是我,那么女人的婉约情怀更多一些,我没有那么多苦难,我就写不出苦难的味道,身处小城市,只有小城市的风花雪月。古诗名家也并不是仅仅是伤痛、缺失和遗憾,李白豪放大气,李清照婉约,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无不满纸浓情。现在是和平的时代,没有了亡国家恨,发不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慨叹,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愁怅还有,一颗童话的心灵是写不出俗世的愁的,一个生活绝望的打工族只有满纸眼泪一样。这个时代人民生活安定,也应该值得所有诗人大抒特抒,诗歌要表达的东西很多,生活的快乐和平凡,离家的乡愁,打拼的苦乐,活着的美好,而不仅仅在展示我们内心的伤痕。但现代诗最缺乏的自我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