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之门,唯“德”是进!“乾坤”两卦,乃之天下耳。
很多人不认可,很很很多人,思想还处在半人半兽的状态——人之本不全,无“德”守位。不认可,又何须要认可。
诚然,《已经》不但是百科全书,而且还是万妙之门,几千年历史进步被那些自以为执掌天下,正步乾坤的人改得面目全非。由此,想同擦《易经》之妙门的人,简直就是寥寥无几。不认可,很正常,认可了,才不正常
易经堪称百科全书?有没有搞错?百科全书必须思维严密,逻辑清晰,对事物进行可靠的考证,而且范围广博……虽然不可能完全正确,但是起码要尽可能客观真实,而非过于主观……也就是说百科全书是科学的范畴……
易经更大程度上属于哲学或者玄学范畴……更多是种感性的对事物的理解……
易经那个时代(西周),是人类刚刚脱离野蛮愚昧的时代,连文字还不够规范,整本书,知识量也不多,号称百科全书就算了吧……虽然人类有崇拜古人倾向,觉得古人一定充满智慧,所以厚古薄今的之说……但是古人和现代人真的没法比,所谓易经的深刻庞杂的体系,更多是后人的演绎,赴会和补充,这里加点,那里添点……
易经一共六十四卦,每卦分成六个爻,每个爻分成阴阳,每爻的卦辞不过一两句话而已,大部分是判断吉凶的……虽然阴阳分老少,所以有定卦,有变卦,但无非是重复利用卦辞,所以算卦容易解卦难……
说白了易经就是一本算卦说明书,因为用的抽象的模棱两可的语言,所以后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挂,反正人靠一张嘴,话不能说绝,凡事留有余地,无论结果如何,都会让人觉得准确,这在冷读术,pua等应用心理学中常有应用……
再加上那是上古西周语言,本来不易理解,(另外据说夏商朝有连山易,归藏易,已经流失),加上模棱抽象的语言,自然可以做各种长篇大论的学术解释……所以慢慢的周易被各种学者演绎成了一种庞大的学问……
春秋时,就有孔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加进去易辞,形成周易全文,并成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大概周易确实是古人对大自然的简单朴素的礼节
当然算命是否有道理,这个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进行严密的可以量化的实验,或者证据,所以只能通过个人主观的判断……很多时候,就是人在脆弱的时候一种安慰……
西方的心理学家荣格因为支持周易,加上他神秘学倾向,在科学界名声已经臭了……
因为科学讲究可以证伪,逻辑严格,易经算命缺乏可证伪性,所以非科学,但也因为不可证伪,算命也没法说一定是说错的(参考罗素的茶壶)……毕竟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不够……我也希望宇宙更好玩一点……
当然我个人在科学,严谨的角度是不相信周易的,但生活中,我偶尔也会算卦玩(我不保证方法正确),……
当然不会用拿蓍草来算,太复杂了(据说用蓍草最灵验),我通常用金钱算,也是就是三个一元硬币抛六次,我喜欢用一元面为阳,因为阳为单数,阴为双数,但似乎有人说用背面来当阳最准确(网上两种说法都有)
两阳一阴为少阴,两阴一阳为少阴,全是阳面为老阳,全是阴面为老阴,老阴老阳都是事物发展到尽头,随时可能变易,所以会产生变卦……
写卦是从下往上画,第一爻是阴则叫初六(六为阳,九为阴),第二爻为阳叫九二……以此类推……
然后对待卦辞进行解释,自己解释就可以了,不懂也可以看网上的解释……
其实周易很有意思,也是包含了很多学问,可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也不为过,比如无生一(太极),一生二(两仪),二生四(四象),最后演绎成六十四中卦象,和道德经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都差不多……
体现了中国古代那种对立统一,简单到复杂的原始哲学思维方式……
在严谨的科学思维之前,还是很有意思的……
易经是自然现象的表现总结,也可以说是自然的百科全书。只是古人说话和书写是两个体系,也许古代没有纸张只有龟甲,骨头,竹片写字需要尽量的用少的字写多的内容,形成的语言文字两种体系。后人理解的时候都是大体还原,会有一些出入,导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当然也有人说易经文明断层后经过口述记录的只言片语,不是很完整,有遗漏,现在理解起来困难。就像山海经一样,上一个文明留下来的,山川地貌,飞禽走兽,现代人也只能当神话传说,和现代有交集更多的是对不上。
易经最早的时候只有六十四卦和卦爻,那个时候理解很困难,经过孔子做注解十翼,后来陈抟老祖的解释,邵雍的解释,逐步发展到现在我们看到,才有极少数理解能力强的人明白三分,也是个人理解各人易。
总归来说易经是包含山水,天气的一部自然百科全书,归纳出了它们的关系及相互作用以及联系。简单来说如果完全理解了,就像看到日出就能想到温暖一样。